“我來東河村就一個理由:愛你們!”這是我校經濟與管理學院馮佺光教授初到東河村時寫給村里父老鄉親們的一封信里的話,也是年近60歲的他毅然選擇離開大學講堂而自愿奔赴偏遠且貧困的東河村幫助鄉親們改善生產生活工作的初心與情懷。
2019年3月,作為學校選派到城口縣東河村任駐村扶貧第一書記的馮佺光教授背著行囊來到東河村,他便在這里扎下根來,開始了吃、住、干在村的“三在村”生涯。初來乍到的馮佺光教授深知要讓扶貧工作順利開展,就要讓鄉親們信任和接納自己。他把自己當做東河村的一員,始終心系408戶1662位村民,情牽121戶487位建卡貧困戶。他挨家挨戶調查走訪,傾聽父老鄉親的心聲,解決一件件鄉親們關心的難事。他結合自己多年來的“三農”經驗與東河村的實際,為東河村的脫貧工作出謀劃策。久久為功,作出了一番實實在在的業績。漸漸地,“馮書記”成了村民們常念在嘴里的三個字,村里發生的大大小小的事兒,他們都來找馮佺光教授商量。
“我們初次見到馮教授的時候,他正在村民的菜地里幫忙挖土豆。”去年7月曾到東河村參加三下鄉活動的唐月沁同學對馮佺光教授“接地氣”的形象尤為深刻,沾滿泥土的運動鞋、被汗水浸濕的襯衫、黝黑的臉龐……馮佺光教授佝著身子熟練地把土豆從菜地里刨出來裝進籮筐的樣子讓她不敢相信這是才到東河村三個多月的大學老教授。
扶貧工作,非一日之功,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馮佺光教授明白“輸血式”扶貧遠不如“造血式”扶貧,長期以來注重精神志智和產業興家、產業興村的他在駐村幫扶過程中始終把“扶志”與“扶智”放在關鍵位置。他到村民家中,一邊幫著村民做農活,一邊與村民交心談心,深入淺出地把扶貧政策和相關項目解釋給村民聽。他時常把鼓勵村民團結一心、科學種養殖的話掛在嘴邊,“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樹立了脫貧的志向、擁有了科學的方法,才能真正的從根本上擺脫貧困。
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又為東河村的脫貧攻堅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如今,馮佺光教授正和東河“村支兩委”干部職工、駐干、駐對成員齊心奮戰,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與脫貧攻堅戰不辭辛勞、不停奔波。
在馮佺光教授的辦公桌上有一塊石頭,上面寫道:“放得下充滿光環的天地,下得了精彩的大學講壇;離得開物華天寶的巴山,放不下東河村里的三農。”從三尺講臺到田間土地,馮教授手中的那支粉筆變成了田間地頭的鋤頭和村域經濟發展的情思。在學校里,他育桃李滿園;在鄉村土地上,他是村民們脫貧攻堅的精神培育者,觀念的轉變者、實踐的行動者。一生耕耘的馮佺光教授、駐村扶貧第一書記,向我們詮釋了初心情懷與責任擔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