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作為當前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導向,為教育形態的變革提供源動力,為未來教育發展指明了方向。我校為推進智慧教育學科群建設落地,于2020年成立智慧教育學科群平臺——重慶師范大學智慧教育研究院,經過近三年來的建設,在重慶市教委和市學位辦大力支持下,研究院通過整合資源,深化學科交叉融合,打造學科群“一體化”平臺,構建多學科交叉人才培養體系,培養面向未來的創新型人才;培育智慧教育科研成果群,推進科教融合;打造智慧教育高地,強化社會服務功能。形成了“一體三翼”的發展布局,為培養適應未來教育發展與變革所需的創新型應用人才奠定堅定基礎。

圍繞“人工智能+”構建了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多維并舉,培養具有學科交叉融合的智慧教育領域人才。為新增的2個智能科學類本科專業、4個碩士研究生智慧教育領域構建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培養體系;設置全校“智慧教育”創新開放課題,每年20余項,培養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利用大數據支持,基于SEM分析和AHP分層優化,構建了“四階五維、貫通整合”的碩士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體系;構建智慧研討課堂,探索多師教學、Similar教學、BYOD教學等教學模式,推進智慧教學環境的教學模式改革;打造“333”的校企合作平臺,構建校企聯合培養體系;基于Moodle打造了“人工智能與創客課堂”等教學平臺,建設了16門在線開放課程和教學資源;正式出版人工智能類教材12部,建設人工智能類優質課程4門;探索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相融合的課程建設與應用模式。
著力于學科群的交叉融合,致力打造智慧教育的標志性成果群,有效推進了科教融合。與國內著名企業合作,已開展12項教育部智慧教育領域的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的工作,構建了“崗位驅動、能力為本、理實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共建智慧教育生態環境和探索新的教學模式;與CRRI國家機器人質量監督檢測中心(重慶)合作,共同開展“中國教育機器人指數測評”,推進教育機器人標準化建設;自主研發“AI+SFK”科創教具,融合感知、決策和執行三部分功能為一體,構建涵蓋力、熱、聲、光、電等物理場景,服務中小學人工智能與創客教育;與騰訊云計算(北京)和深信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開展“學歷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標準制定,其中三項標準:《云服務操作管理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標準》、《云安全建設與運維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標準》和《云數據中心建設與運維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標準》被教育部采納為全國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標準。
著力打造智慧教育高地,充分發揮學科群的示范引領與輻射。團隊構建“四階五維的碩士研究生創新培養體系”獲重慶市教學成果獎,主編并出版全國“雙一流”建設以來國內首部關于研究生創新能力評價的專著《雙一流視野下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與評價》;開發“機器人創客教育課程體系”、“人工智能及編程教育課程體系”、“機器人等級考試課程體系”,已在全市20余所學校和行業廣泛應用;自主研發“AI+SFK”科創教具已在全市100余所學校進行了推廣應用,并推進打造了重慶一中、南開中學、重慶七中、重慶西藏中學等人工智能教育實驗學校聯盟;與重慶、四川30余個特殊兒童學校(基地)開展合作,針對孤獨癥、智力障礙開展特殊兒童教育康復的精準化、遠程化和智能化康復工作;開發“以夢為碼”、“人工智能與創客課堂”等免費學習平臺,提供關于機器人、人工智能等系列課程,累計超過30萬人次訪問學習;主辦全國機器人與人工智能創新大賽和智慧教育論壇,促進全市人工智能與創新活動的開展;推動重慶市智慧教育科普基地建設,已建成4個市級科普基地,面向青少年普及人工智能知識與應用。
下一步,我校將進一步加強學科交叉融合,構建創新要素融合機制,著力于智慧教育學科群頂層設計,建設一批特色團隊,打造智慧教育標志成果群,培養適應未來教育發展與變革所需的應用型創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