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歷史與社會學院“歷史·考古名家講壇”系列講座在集賢樓312教室舉行。講座主題為“保卣‘東國五侯’與海岱地區商周考古新發現”,主講人為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博物館館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七屆考古學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宣部“四個一批”人才,中組部“萬人計劃”領軍人才方輝教授。本次講座由歷史與社會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蔣剛教授主持。
方輝教授在講座中指出,出土于洛陽的保卣(尊)銘文是周成王時期的典型銅器物,銘文中的“東國五侯”是自西周延續到漢代的歷史地理名詞,指的是周代齊國轄域內的薄姑、豐伯、奄、逢和萊五國。
結合近年來隨州葉家山出土的荊子鼎、北京琉璃河出土的堇鼎等銘文,方輝教授認為,保卣(尊)銘中的“遘于四方?王大祀,示雙(合文)于周”,就是成王三年(公元前1040年)發生于宗周的岐陽之會,薄姑、豐、奄、逢和萊等東國的五位侯伯作為“多邦伯”成員參加了此次盟會,并受到成王和昭公奭的殷見。他利用最新考古發現,對薄姑、豐、奄、逢和萊五國地望逐一做了分析。此外,方輝教授從出土文物及風俗習慣等方面,分析了齊、魯兩國的文化差異,并就同學們提出的問題給出了細致易懂的解答。

蔣剛教授向方輝教授長期以來對學院的支持和幫助表達了感謝,并談到方輝教授充分利用考古新發現,結合傳世文獻的研究方法,對同學們從事考古學研究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