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5日下午,西南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明清史研究專家張明富蒞臨我校歷史與社會學院作“明清商人的職業身份認同”學術講座。重慶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學術委員會主席、博士生導師常云平主持此次講座。
講座伊始,張教授指出商人這一社會群體在推動社會進步的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正如《資本論》中所述:商人對于以前一切都停滯不變,可以說由于世襲而停滯不變的社會來說,是一個革命的要素。但相對于西方商人對資本主義世界的影響,中國古代社會的商人群體卻沒有對明清社會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他們的組織結社如十大商幫等,大部分也逐漸衰落凋零,原因何在?張教授認為,除了封建主義、外國資本主義的壓迫和國內戰爭的沖擊這些外部因素影響之外,商人群體內部也有非常重要的因素導致其解體,商人們對自己的職業身份認同就是其中之一。
張教授通過對徽商、晉商一千一百余位商人史料的研究統計,得出明清商人職業身份認同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兼具價值型認同和工具型認同兩種態度;二是工具型認同遠多于價值型認同;三是價值型商人占已統計的商人總數的比率較低。
隨后,張教授進一步指出,明清商人的職業身份認同正是明清社會由古代向近代轉型的社會特征的反映:一是明清時期小農經濟的市場化趨勢增強,產業鏈的延伸促進了商業的快速發展。在這樣的經濟背景下,重視商業、重視商人的進步思想不斷出現,但這些思想仍然沒有擺脫商賤官貴的傳統思維束縛,從商只是眼前的茍且,入仕才是他們心中的“詩和遠方”。這種思想上的二元性,使明清時期商人的職業認同兼具價值型和工具型的特點。二是人地矛盾的加劇以及沉重的賦稅,使一些人背井離鄉從事經商,他們將這種被迫選擇的生活方式作為謀生的手段。大多數商人在致富目標達成后便失去經商動力,轉而向“去商人化”發展,通過入仕或購田等方式轉變自己的商人身份,又回到了自己出發時的體制,難以以商人的身份產生恩格斯所說的革命性的推動力量。
在最后的師生互動環節中,對于同學提出的計量史學在歷史研究中的應用問題,張教授點明:對于社會史、經濟史來說,統計是必要的,可使用數據的情況下盡量少使用文字。但史無定法,不同的問題可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
此次講座上,張明富教授用全新的視角,翔實的材料,嚴謹的論證,向同學們闡述了明清時期商人群體向近代社會轉型時所存在的困境,并提出耐人尋味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