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大學新起點,鍛造人生新輝煌。9月2日上午,我校2016級新生開學典禮暨軍訓成果展示在大學城校區田徑場隆重舉行。全體校領導、各單位主要負責人,以及承訓部隊相關負責人出席典禮。
在莊嚴的升國旗儀式后,學生軍訓成果展示正式開始。各方隊喊著嘹亮的口號,邁著矯健整齊的步伐,依次通過主席臺,接受檢閱。他們昂首闊步,精神飽滿,意氣風發,盡顯重師學子昂揚向上的風貌。在捕俘拳表演中,“男兵”們出拳虎虎生威,踢腿凌厲有力,似雄壯有力的猛虎,精彩的表演贏得了全場熱烈的掌聲。女子表演方隊巾幗不讓須眉,她們用熱血之心展現出鏗鏘玫瑰的颯爽英姿。她們從不同方向有序匯集,擺出黨徽、五角星和“兩學一做”、“CQSD”的圖案、字樣,隊形設計獨具匠心。
軍訓成果展示結束后,校黨委副書記、2016級新生軍訓師副政委龔燕同志宣讀了軍訓先進連隊和優勝方隊名單。
在隨后的開學典禮上,副校長董景榮教授宣讀了《關于頒發重慶師范大學2016級優秀新生獎的決定》。校領導為獲獎新生頒獎。
“同學們,這個夏天,我校一共發出6501份錄取通知書。我能感受,你們在接到錄取通知書那一刻的心情。我也知道,為了心中的大學夢,你們曾拼盡全力。我能理解,你們對于重慶師范大學的這份期待與憧憬?!钡涠Y上,校長周澤揚教授作了題為《讓大學成為離夢想最近的地方》的講話。
周校長表示,經過半個月異常艱苦的錘煉,大家已經為自己的大學生涯交上了第一份優秀的答卷,獲得了第一個學分!同時,大家也用自己的汗水和付出,創造了我校近年來軍訓史上經歷高溫酷暑極端天氣最長的紀錄,為自己的人生書寫了一段精彩的篇章。
周校長介紹了我校建筑樓群的文化內涵和校園環境的美麗溫馨?!拔磥硭哪?,你們將在弘德樓領會‘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的意蘊;在知行樓理解‘知行合一’的涵義;在圖書館和夢廳用知識構筑方正厚實的根基;在先師墻與智者鴻儒跨越時空對話;在桃李山參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馬鞭草、睡蓮、菊花的海洋里感受自然之美。大家能在最青春的年華與這座校園最美的時光相遇,無疑,你們是幸運的,重師也是幸福的。你們的青春氣息將很快融入三春湖畔的晨霧碧波之中,豐富著重師的校園情感和文化內涵!”周校長深情地說道。
周校長談到,國家前所未有的發展、多元化需求前所未有的旺盛、個人出彩的機會前所未有的涌現,各種挑戰與壓力前所未有的襲來,面對這一切,需要大家去回訪初心、去追問大學對于自己的真正意義、去找尋激勵自己的原初動力。
面對短暫的大學生活,周校長告訴大家:凡經歷過大學的人,當有一天回放自己的人生歲月時,大學生活一定是不可或缺的主題,因為大學時光是人生歲月中最寶貴最美好的一段。珍惜大學時光、借力大學時段,留下美好回憶,是回饋大家十年寒窗的機會,也是父母和中小學老師接力付出為大家爭取的權利。他將習近平總書記在我校圖書館告誡重師學子的一句話轉述給大家:珍惜機遇,好好學習。
周校長還以一位師長的身份,給大家提了三點希望:
一是,希望大家不忘初心,遵從理想。“你們的一位師姐,初等教育學院2010屆畢業生曹瑾,遵從自己的初心,選擇回到大山深處支教,因不愿耽誤學生畢業而將疾病拖到晚期,用生命書寫了教師職業的價值。你們的一位師兄,化學學院1990屆畢業生胡忠,辭去成都市區重點中學的教師職位,帶著對少數民族教育事業的赤誠,進入康定高原支教,已經堅持了15個春秋。”周校長與大家分享了我校畢業生的感人事跡,并告誡大家,人生的價值,不以財富的多寡、地位的高低、成就的大小來簡單衡量。大家需要在大學里重新定義什么是成功、什么是榮譽、什么是價值,不斷追問生命的意義,不斷匡正自己的想法,去探尋足以傾其一生為之奮斗的理想。
二是,希望大家不改初心,堅守自持。周校長告訴大家,人生是自己的,別人的路你復制不了,你的路別人無法代替,你需要自己做主,聽他人的故事、做自己的判斷,聽他人的建議、拿自己的主意。成功的路上沒有人會叫你起床,也沒有人為你買單,你需要自省、自律、自助、自強、自立。大學給予大家重新認識自我、認識他人、認識社會的機會,在這一過程中去發現自己的潛能,去挖掘自己的潛能,讓潛能得到最大程度發揮。方向一旦確定,就要克服重重壓力、抵御種種誘惑,去堅持,讓大學成為離夢想最近的地方。
三是,希望大家不負初心,砥礪前行。周校長指出,大學生活不再是高中單調的三點一線,學習不再如高中只有唯一的答案,遇到的困惑會越來越多,面臨的壓力會越來越大。希望大家保持定力,不管外界噪音多大,都不要忘了為什么出發;無論遇到什么挫折與困難,都不要放棄砥礪前行的勇氣。周校長還以今年奧運會上中國女排時隔12年后再次奪冠為例,勉勵同學們繼續保持不怕“苦心志、勞筋骨、曬體膚”的軍訓精神,迎難而上,拿出精氣神,灑四年辛勤之汗水,搏終身無悔之青春!
最后,周校長滿懷激情地說:“同學們,從今天起,努力奔跑,助力起飛吧,祝愿大家經過在重慶師大的洗禮,收獲一段充實而有意義的青春時光,不曾虛度,不負年華!”

























(攝影:李樂之 鞏一鳴 孫士斌 張中宇 鄒游)